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1年,他们践行“四力”,从中共一大会址到建党百年庆祝大会的现场;从城市抗疫一线到海外疫情中心;从暴雨淹没的农田到风雪围困的城市;从棉花丰收的天山脚下,到雪域高原的牧民家中……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2年1月3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1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2021年悄然而逝,来到马来西亚驻外也已满四年,离家越久,思乡之情越浓,疫情时期,也更容易为任何有关故土的事情所牵动。2021年,虽然远隔南洋,但在这里和一件件与祖国有关的新闻事件交集着,似乎离家也更近了。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也享受到来自中国的高铁速度。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建)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是中马两国之间最大的经贸合作项目,是马来西亚促进东海岸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惠民工程,也是马来西亚实现互联互通、地区协同发展的世纪工程,一直以来受到中马两国人民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是我们报道的重点之一。
↑2021年4月9日拍摄的马来西亚丁加奴州北加隧道入口处。当日,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首条隧道贯通仪式在位于丁加奴州北加地区的施工现场举行。北加隧道为单洞双线有砟轨道复合式衬砌隧道,全长1107米,线间距4.2米。尽管项目施工受到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隧道依然提前贯通。
↑在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总经理部关丹分址,项目应急救援队的队员们进行小导坑项目训练(2021年4月10日摄)。
疫情给东海岸铁路建设带来很多挑战,而2021年,我们还是见证了首条隧道贯通,跟随项目应急救援队拍摄他们的刻苦训练,还体验了沉浸式的VR安全培训。当然,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有他们工地食堂那地道的中餐。
↑2021年11月9日在马来西亚彭亨州淡马鲁县拍摄的建设中的马东铁项目30号桥。
↑2021年11月9日,在马来西亚彭亨州马兰,一名工作人员在中国交建马东铁项目六分部安全教育培训中心展示VR体验项目。为确保项目安全推进,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建)在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沿线设立了3个虚拟现实(VR)和实体体验安全教育培训中心。VR体验项目是中国交建马东铁项目与第三方合作开发并引进的全新技术。安全教育课件结合沉浸式3D技术与VR设备,模拟了近百种潜在的施工现场危险情况。员工通过模拟并分析各类建筑安全事故,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
马来西亚的新冠疫情从2021年年初开始一路走高,在八月时达到每日新增20000多病例,截至2021年12月23日,累计病例已超过270万例。要知道马来西亚总人口不过才三千多万。
疫苗是马来西亚抗击疫情的关键,2021年我工作的主题,很大部分也是在关注着马来西亚和中国的疫苗合作:一月份与中国科兴公司签署协议,二月首批半成品疫苗抵达,三月科兴疫苗开始正式接种,七月“春苗行动”落地马来西亚,十月进入实施本地灌装的发马公司的工厂采访。
↑2021年1月12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发马公司执行董事祖勒卡纳因(右二)展示协议文本。上方屏幕为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强(左)在北京展示协议文本。马来西亚国有大型制药企业发马公司1月12日与中国科兴公司签署新冠疫苗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科兴公司将逐步向马来西亚提供1400万剂新冠疫苗半成品,与发马公司合作在马来西亚本土完成疫苗最终生产。
↑2021年2月27日,马来西亚向中国科兴公司订购的首批新冠疫苗抵达吉隆坡国际机场。马国防部长伊斯梅尔·萨布里·雅各布等官员和中国驻马大使欧阳玉靖到机场迎接。
↑2021年3月18日,一名医护人员在马来西亚森美兰州林茂地区一家医院为抗疫一线人员接种中国科兴公司生产的克尔来福新冠疫苗。马来西亚18日开始接种中国科兴公司生产的克尔来福新冠疫苗,马来西亚科学、工艺和创新部长哈伊里·贾迈勒丁成为首名接种者,与他同一批接种的还有10名抗疫一线人员。
↑2021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一处新冠疫苗接种中心,医护人员展示新冠疫苗。为海外中国公民接种新冠疫苗的“春苗行动”于7月中旬在马来西亚正式实施,在马中国公民已开始陆续接种科兴疫苗。
↑2021年10月5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郊区的发马公司灌装工厂,一名工人在科兴疫苗本地灌装生产线上工作。
↑这是2021年10月5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郊区的发马公司灌装工厂拍摄的本地灌装生产的科兴疫苗。记者日前探访了马来西亚抗击新冠疫情的一处关键场所——制药企业发马公司位于吉隆坡郊区的灌装工厂。这家工厂每天24小时、每周7天不间断运行,来自中国科兴公司生产的新冠疫苗原液正源源不断地被分装成小瓶,准备用于疫苗接种。本地灌装中国疫苗已成为马来西亚的骄傲。
一路走来,我不光见证着中国疫苗为马来西亚抗击新冠疫情提供的帮助,自身也在马来西亚接种了科兴疫苗,收获着故乡疫苗的保护。
2021年与祖国的另一个交汇地点在日本东京,我参加了东京残奥会的报道。疫情为长途出行带来许多不便,而防范疫情也给采访拍摄带来更多的程序步骤。残奥会本身项目设置多,参与报道的人员相对较少,这给我们的工作也带来更大挑战。然而,每当我在现场,看着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不断挑战自我,拍摄这样的画面,除了偶尔的心酸,更多的是被他们超越自我、勇于挑战、乐观豁达的精神所感动和激励。我想,收获了这些,比拍到一张好照片更让我值得感恩。残奥会赛场上,目睹着中国国旗一次次地升起,仿佛自己离祖国也更近了。
↑2021年8月28日,颁奖仪式上升起三面五星红旗。当日,在东京残奥会女子100米仰泳S11级决赛中,中国选手蔡丽雯、王欣怡、李桂芝分获冠、亚、季军。
↑2021年8月25日,李豪在获胜后庆祝。当日,在日本千叶县幕张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东京残奥会轮椅击剑男子个人佩剑A级决赛中,中国选手李豪以15比12战胜乌克兰选手阿尔乔姆·曼科,获得金牌,这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东京残奥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
↑2021年8月27日,邸东东(左)在比赛中。当日,在东京残奥会田径男子跳远T11级决赛中,中国选手邸东东夺得冠军。
↑2021年9月1日,郑涛在比赛后庆祝胜利。当日,在东京残奥会游泳男子50米自由泳S5级决赛中,中国选手郑涛、袁伟译和王李超分获冠、亚、季军。
父亲生于1951年,2021年他70岁生日那天,我发微信给他,“生日祝福”。他回复我,“谢谢宝贝的祝福!”
无论多大,即便我也快40岁了,在父母的眼里还永远是个孩子。
其实驻外尤其疫情以来,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简单交流,跟家人过成了最熟悉的网友。距离上次回国已经过去两年七个月,如今距离见到家人,吃上妈妈做的饭,除了隔着上千公里的南洋,可能还有21天的隔离时间。
可是身处在这个时代,尤其在艰难的时候,更需要我们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去扛起自己的责任。2021年下半年开始,因为同事工作的调动,分社暂时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也从一名摄影记者,边做边学,当起了文字记者、电视记者、营销经理、出纳会计。
其实,疫情期间,还有很多同事都在异国的岗位上默默坚守着,很多地方的疫情更加严重,甚至还有战乱和天灾人祸。然而,带着使命初心,我们自身,也成为了连接祖国与驻在国的交汇点。
↑图为新华社记者朱炜(中)和雇员乔纳森(左)、祖尔在发马公司灌装工厂采访间隙留影。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观看文中涉及的相关报道:
监制:兰红光
统筹:武巍 费茂华 周大庆 刘金海
记者:朱炜
编辑:刘欣 韩旭 杨纯
来源:瓦房店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国际新闻
地址:瓦房店市西环街二段108号
网站法律顾问:辽宁昌信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李明昌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0642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00021
互联网视听节目转播类服务备案号:辽备2017001号
瓦房店广播电视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5633004 举报邮箱:wfdtvzb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