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1年,他们践行“四力”,从中共一大会址到建党百年庆祝大会的现场;从城市抗疫一线到海外疫情中心;从暴雨淹没的农田到风雪围困的城市;从棉花丰收的天山脚下,到雪域高原的牧民家中……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2年1月3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1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2021年,是我成为新华社摄影记者的第五年,也是我在新疆工作的第五年。我继续沿着前辈们的足迹,行走在城镇牧区、雪山大漠,也有幸能参与全国甚至全球的新闻事件报道。
白驹过隙,五年一瞬。时间在我身上留下痕迹,同时,也让我能感受其赋予的影像的力量。
时间是日复一日的守护
↑2021年1月23日凌晨,一名获救的小朋友在转运车上安然入睡。
新疆的冬季极为漫长,尤其是天山以北,冬季严寒更甚。皑皑白雪封住广袤大地,似乎也“冰冻”了包括时间在内的一切。在冬季的“魔鬼风区”玛依塔斯,有一群来自防风雪抢险基地的“雪拼”人。
这里每年八级以上大风天气多达180天。冬季,狂风裹着暴雪,能见度极低,极大影响车辆安全通行。
采访那晚,我们赶上一场十级大风,不少车辆冲下路基或深陷雪中,我随基地工作人员出险救援。
行动持续整夜,我所坐的皮卡车如同一艘随时可能倾覆的小船,摇曳在暗夜的狂风暴雪里。
获救人员每次上车,寒气就会极速逼退车载暖气的热量,那种感觉如同穿着夏装去一次南极。
或许是惊魂未定,被救人员言语并不多。狂风夹杂着雪粒疯狂拍打车身,再大声的“谢谢”也被掩盖。
我想,在能见度不足3米的雪夜,能握住一双粗壮有力的大手,该是一种怎样的刻骨铭心。而我所经历的风雪一夜,也只是“雪拼”人的日常。
↑2021年1月23日,玛依塔斯防风雪抢险基地的工作人员顶风冒雪搜寻被困旅客。
↑2021年1月23日,在长时间搜寻被困旅客后,玛依塔斯防风雪抢险基地的工作人员李长青回到驾驶室取暖。
↑2021年1月24日,玛依塔斯防风雪抢险基地的工作人员在巡道,为恢复交通做准备。
对风雪夜归人来说,这个基地无疑是最明亮的灯塔。近5年来,该基地共营救被困司乘人员5300余人次,无一例冻伤或死亡。
在新疆,还有更多远离闹市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总少不了鲜活的普通个体。他们习惯与风险、寂寞为伴,生活看起来似乎没有太多的浪漫或激情。但从他们身上,我看到另一种可能性:光荣藏于平淡。
↑2021年4月9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0师185团职工马军武在瞭望塔上观察管护辖区。马军武和妻子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下,以哨所为家,20多年来坚持在中哈边境护边、护水、护林。他自豪地说:“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
↑2021年6月8日,“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在萨尔布拉克草原上放牧巡边。魏德友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从1964年开始,50多年来,在萨尔布拉克草原深处,在荒无人烟的边境线上巡边20多万公里,被誉为西北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时间是无数次起早贪黑后的收获
在中国最大的产棉区——新疆,朵朵棉花承载着棉农生活的希望。
家住塔城地区沙湾市大泉乡三道沟村的陆高林是他们中的一员。
年过五旬的他见证了新疆棉花种植业的喜人变化。2021年,老陆实现了“种更多棉地”的梦想:960亩,这是他父辈们不敢想象的数字。
很幸运,我与他偶遇在春播时节的地头,快门闪动,跨越三个季度,一直到秋收。
老陆与我父亲年岁相仿,采访时,我像他自家晚辈一样,听他讲种地往事,盘算家中收成,也蹲在棉田边与工人攀谈。
当我的裤腿被灰尘、棉絮沾满时,我逐渐明白:我的收获与老陆家的并无二致,同样来自深沉的大地。
时令节气,是庄稼人与土地的约定,和土地打交道只有一个途径,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起早贪黑,容不得半点马虎。
倒春寒、大风、冰雹、虫害,都是老陆这一年需要克服的困难。好在2021年收成不错,那天采棉机驶进田地,老陆住在市区的孙女到棉田玩耍,他抱着小孙女逗乐,露出发自心底的笑容。
↑2021年4月14日,陆德文驾驶采棉机在棉田播种,两名工人在车后跟随保障,随时进行压地膜、补充棉种和处理故障等作业。
↑拼版照片:上图为春播时节,陆高林父子和雇来的工人一起操作机械在棉田里播种(2021年4月15日摄);中图为夏季田间管理时,农业植保无人机在陆高林家的棉田里打药(2021年7月15日摄);下图为秋收时节,陆高林雇来的采棉机在棉田里采收棉花(2021年10月24日摄)。
↑2021年10月23日,在一块待采收的棉田,陆高林手捧棉花,贴面感受棉花的质量。
↑2021年10月24日,在一块待采收的棉田旁,陆高林抱着小孙女逗乐。
2021年的大地三色,见证老陆们的耕耘与收获。
在这片大地上,还有更多这样的收获,年复一年地给人以生生不息的动力。
↑2021年6月14日,新疆裕民县的牧民在巴尔鲁克山区夏牧场上放牧。
↑这是在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拍摄的京新高速公路红山立交桥(2021年6月29日摄)。2021年6月30日,(北)京新(疆)高速梧桐大泉至木垒段公路项目正式通车,标志着全长2800余公里的京新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
↑2021年10月20日,在新疆沙湾市,卡车载着棉花排队等候进入一家棉花收购厂。
时间是电光石火间的悲喜
↑2021年8月31日,周召倩庆祝夺冠。当日,在东京残奥会田径女子1500米T54级决赛中,中国选手周召倩夺得冠军。
2021年是迟到的“奥运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召唤下,追求人类“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梦想,齐聚在东京。
8月31日晚,东京新国立竞技体育场,大雨如注。
这对身处地沟摄影位置的记者来说,喜忧参半。防雨设备均用来保护摄影器材和发稿设备,身上薄雨披起到的作用只能用“聊胜于无”来形容了。
东京残奥会多场田径大战就此打响,残奥运动员在雨中奋勇向前、吞风吻雨,丝毫不见半点彷徨,风雨竟成了最美的注脚。
决赛中有不少中国运动员,我与摄影经理反复沟通,获得在终点正面地沟拍摄比赛的权限。
赛道上的勇往直前、与金牌失之交臂的遗憾、冲出重围夺冠的喜悦、对手间的惺惺相惜……在这个世界里,从不缺少美。
赛后,我靠在湿漉漉的脚手架上发完稿,扛着相机走出体育场时,仍是大雨滂沱。尽管体育场已没有奔跑的运动员,但他们鏖战雨中的身影却在我的脑海里回现着——这一年,我在残奥赛场上见证了最昂扬拼搏的精神和最不屈的灵魂。
↑2021年8月31日,刘翠青(右)与领跑员徐冬林在比赛中。当日,在东京残奥会田径女子100米T11级决赛中,中国选手刘翠青获得亚军。
↑2021年8月31日,蒋芬芬(左)夺冠后接受南非选手谢里尔·詹姆斯的祝贺。当日,在东京残奥会田径女子400米T37级决赛中,中国选手蒋芬芬夺得冠军。
↑2021年8月25日,埃及选手哈马托在东京残奥会乒乓球小组赛中发球。他是东京残奥会上唯一用嘴打乒乓球的运动员。
时间意味着未来已来
新疆青年就这样!
2021年,我耗时近50天,横跨1000多公里,在城市、村庄、牧区,寻访了五位普通而真诚的“95后”,记录他们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身影。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95后”职业的登山向导。
别克米尔扎·图尔达力在新疆帕米尔高原出生、长大。与父辈一样,他了解他村庄周边包括“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在内群山的“喜怒哀乐”,但不同的是,羊群不再是别克米尔扎·图尔达力在山间追逐的目标,他的工作是服务来自国内外的登山客。
我和同事辗转来到他家所在的村庄蹲点采访。在他的家中、牧场、登山大本营、海拔超5000米的雪坡、冰川林立的山峰上,我们和他一起,感受作为登山向导的不易。我们的气喘吁吁总伴着他的健步如飞,着实令人哭笑不得。
休息时,别克米尔扎和我们分享手机相册里的风光。那是我们难以亲眼见到的风景,因为都拍摄于海拔6000米以上。
那里离喧闹很远,离天空很近。
“登顶,那是真正男人该干的事儿。”这是别克米尔扎·图尔达力的雄心。依靠雄奇瑰丽的风光,他的家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山外来客。
↑“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脚下的新疆阿克陶县布伦口乡苏巴什村三小队(2021年5月17日摄)。别克米尔扎·图尔达力的家就在这个村庄。
↑2021年5月15日,在慕士塔格峰海拔约4800米处,别克米尔扎·图尔达力(左)和同伴库尔班巴依·努尔麦麦提休息聊天。
↑2021年5月16日,在慕士塔格峰大本营附近,别克米尔扎·图尔达力(右)和同伴库尔班巴依·努尔麦麦提翻越一处陡坡。
除了登山向导别克米尔扎·图尔达力,乡村教师陈芳莹、健身教练阿丽亚·如孜、画家麦麦提吐尔逊江·麦麦提依明和街舞老师西热里·阿不都克然木都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闯进”了我的镜头。
↑崇山峻岭间的新疆阿克陶县塔尔塔吉克民族乡阿勒玛勒克村(2021年5月12日摄)。
↑2021年5月12日,在阿勒玛勒克村小学,陈芳莹为三年级学生教英语课时,与学生互动对话。乡村教师陈芳莹,今年24岁,老家在贵州。现在,陈芳莹的讲台在距离乌鲁木齐1800多公里外的昆仑山大峡谷中——阿克陶县塔尔塔吉克民族乡阿勒玛勒克村小学。2018年,陈芳莹来到阿克陶县旅游,与这里的小朋友结缘,选择在这里支教。一年后她大学毕业,决定来新疆当一名老师。
↑2021年5月2日,在乌鲁木齐市,健身教练阿丽亚·如孜在热身,准备上课。阿丽亚·如孜的工作始终与汗水相伴。在乌鲁木齐,她自由游走于两家健身房。教课时,阿丽亚自信奔放,活力四射。如今,她身边凝聚了由38位女性组成的教练团,主攻健身操。
↑2021年5月7日,麦麦提吐尔逊江·麦麦提依明与父母在家中的画室合影。新疆喀什老城民居的主色调是土黄色。在26岁的麦麦提吐尔逊江·麦麦提依明的画笔下,作品从不局限于单一的传统色调,更多时候,会是橙色、白色、紫色、蓝色……这就像他丰富多彩的生活。麦麦提吐尔逊江说,这也是新疆喀什年轻人共有的感觉。
↑2021年4月21日,街舞老师西热里·阿不都克然木在位于乌鲁木齐市的街舞工作室练习舞蹈动作。自初中开始练习街舞,毕业于新疆财经大学的25岁青年西热里把自己热爱的街舞变成了自己的职业。西热里在吐鲁番长大,离开家乡,在大城市自由追逐梦想。
这一年,快门千万次闪动,时间一次次被定格。
走进我镜头的人和事,被生成记录社会的时间切片,在这里,能看到我们共通的情感、时代的脚步。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观看文中涉及的相关报道:↓
↑2020年12月27日,胡虎虎在新疆南部昆仑山区采访。
监制:兰红光
统筹:鱼澜 费茂华 周大庆 刘金海
记者:胡虎虎
编辑:刘欣 蔡湘鑫 刘梦琪
来源:瓦房店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中国新闻
地址:瓦房店市西环街二段108号
网站法律顾问:辽宁昌信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李明昌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0642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00021
互联网视听节目转播类服务备案号:辽备2017001号
瓦房店广播电视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5633004 举报邮箱:wfdtvzb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