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玛曲县公安局草原骑警大队队员准备出发巡逻。新华社记者 张百慧摄
新华社兰州8月12日电(记者张百慧、马希平)旭日初升,粉红色云层笼罩青青草原。淡金色的地平线上,一排飒爽的身影时隐时现——43岁的骑警才昂驾驭着坐骑“黑鸟”,与十几名同事骑马追逐、乘马射击、马上劈刺……每天清晨两个小时的实战技能训练,是他十八年来的每日“必修课”。
才昂所在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以黄河为名。在藏语里,“玛曲”就是黄河。九曲黄河,在这里划下第一个优美的“几”字形弯。在玛曲广袤的草原上,这支马背上的骑警队,常年伴随四万名牧民逐水草而居,守护牧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玛曲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毗邻四川、青海两省,平均海拔约3500米,牧民居住分散,治安管理难度大。21世纪初,当地牧场及省际边界地区偷盗牲畜事件频发,牧民动辄损失数万元。2003年11月,玛曲县公安局草原骑警大队应运而生,对辖区的辽阔草原和省际边界实行治安巡逻和动态管理。
8月3日上午,玛曲县公安局草原骑警大队队员在进行马术训练。新华社记者 张百慧摄
才昂是骑警队的首批队员之一。当年,刚刚脱下军装的他来到牧区,成为“穿警服的牧民”。警队成立时,牧区通讯不畅,为方便联络群众,队员们一年到头随牧民迁徙,带着帐篷,翻山越岭,走到哪住到哪。
才昂说,“游牧工作”的首个挑战是“行路难”。由于盗窃分子不敢走公路,骑警只好沿着崎岖不平、沼泽遍布的山路巡逻。马匹,这种最原始的交通工具,其实是草原上最保险的“座驾”。
由于常年在强烈紫外线照射下训练马术、策马巡逻,队员们个个脸色黝黑,身材健壮。才昂笑称,自己不管是肤色还是驭马技术,都做到了“人马合一”。
中午的阳光把人的后背晒得刺痛。训练结束的才昂翻身下马,脚踝上露出一处枪伤。他轻描淡写地说,这是过往抓捕杀人犯时留下的。
才昂与不法分子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发生在2004年的一个深夜。当时,一名牧民来到警队驻扎的帐篷报案,称家中50多头牦牛被盗。队员连夜追捕嫌疑人至甘肃与青海边界,歹徒躲在草丛负隅顽抗,埋伏射击。最终,在骑警的严防和震慑之下,价值25万元的财产损失得以挽回。
8月3日,结束马术训练的才昂(左一)与队友出发巡逻。新华社记者 张百慧摄
骑警队的作用明显而长效。曾任骑警大队首任队长的玛曲县公安局政委宋伟回忆说,草原骑警大队成立三个月后,当地盗窃牲畜犯案率同比减少70%。警队多年与牧民同吃同住,还换来了牧区警民关系的升温和群众法律意识的提升。
饿了,舀一瓢黄河水,浇在糌粑上;困了,马鞍当枕头,大衣当被子。骑警搬家比牧民还频繁,赶上狼群出没,又总是冲锋在前。牧民们看在眼里,逐渐把这些住帐篷的警察当作亲人。
牧民经常把巡逻的骑警邀请至家中,吃糌粑、喝奶茶。欢声笑语中,队员向牧民询问牲畜数量、家庭情况,并向他们讲解防盗、禁毒等法律知识。
如今,玛曲县的偷牛盗马案件连年减少,群体性治安事件数量大幅降低,玛曲县公安局草原骑警大队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优秀基层单位”荣誉称号。由于工作条件艰苦,这支骑警大队也成了中国大地上为数不多的高海拔地区实战型骑警队之一。
8月3日早上,玛曲县公安局草原骑警大队队员在进行马术训练。新华社记者 张百慧摄
近些年,牧区生活条件改善,牧民冬季住上了砖瓦房,骑警队也有了固定驻地,迁徙奔波的日子大幅减少。随着手机在牧区普及,牧民一拨电话就能联系骑警,但也可能通过手机落入电信诈骗者的陷阱。
甘南州公安局反诈中心发现,这几年电信诈骗案件扩散至牧区,容易让牧民蒙受经济损失。宋伟说,当地牧民面临新的安全挑战,这让骑警更加感受到坚守的重要性。
8月初的一个下午,才昂与队友带着“反电信诈骗宣传”的新任务,来到牧民斗格的家中。去年,骑警队帮这位41岁的藏族牧民寻回了走失的20多头牦牛。
8月3日,玛曲县公安局草原骑警大队队员到当地牧民斗格家中走访。新华社记者 张百慧摄
斗格的女儿才让拉毛说:“骑警队不仅常年守护家人和牛羊的安全,守护方式也与时俱进,在外上学的我不必担心父母被骗。”她说,骑警大队就是草原上的“平安图腾”。
在才昂看来,这句认可和身上的枪伤、黑皮肤一样,都是自己的“勋章”。才昂说,他和坐骑“黑鸟”,要继续像雄鹰一样守护这片草原。
来源:瓦房店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国内新闻
地址:瓦房店市西环街二段108号
网站法律顾问:辽宁昌信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李明昌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0642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00021
互联网视听节目转播类服务备案号:辽备2017001号
瓦房店广播电视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5633004 举报邮箱:wfdtvzb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