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漫在三星堆博物馆留影。(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成都8月6日电(记者卢宥伊)夜晚,电子科技大学的摩洛哥留学生杨漫站在空无一人的三星堆博物馆里,和青铜人像静静对视。这一幕,出自杨漫执导的纪录短片《铜眸》。
“这些青铜人像差不多有3000岁了,我才23岁,但我们有着相似的眼睛和鼻子。这让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仿佛我很早就存在了,而它们也还活着。”杨漫向记者回忆今年5月底的拍摄经历。
这次“博物馆奇妙夜”的经历,源于杨漫参加的“看中国·看三星堆”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在电子科技大学启动的这一项目,让来自意大利、斯里兰卡、阿塞拜疆、尼日利亚等9个国家的在华留学生担任导演。他们在中国大学生的配合和帮助下,围绕三星堆古遗址,进行文化体验和纪录短片的创作。
夜晚,电子科技大学的摩洛哥留学生杨漫站在空无一人的三星堆博物馆里,和青铜人像静静对视。(受访者供图)
距今4800年至2600年的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截至今年5月底,在对6个新发现“祭祀坑”的考古挖掘中,考古人员找到了包括金器、玉器、铜器、象牙等在内的重要文物1000多件。
因为一次来华旅游而爱上中文、专门来中国学习中文的杨漫,也逐渐迷上了中国历史。来到三星堆后,杨漫决定用镜头讲述三星堆57个青铜人像的故事。这些青铜人像在三星堆博物馆中占据了一整个展区,有不同大小、不同发型,在展区中“凝视”着过往游客。杨漫觉得它们充满神秘感。
通常,人们总是从正面观察青铜人像,但杨漫找到了一个新的拍摄视角——拍摄青铜人像的“后脑勺”。此时,青铜人像的面庞倒映在展柜玻璃上,恰好和站在展柜前的杨漫的脸重合,仿佛她穿越时光成为一名戴着青铜面具的古蜀国祭司。
“说起3000年前,大家总是会想起埃及。但是在中国,也有来自3000年前的、令人惊奇的青铜头像,它们应该被更多人知道。”杨漫说,借此次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机缘,正好能做一些让大家对历史感兴趣的东西,让更多人领略3000年前的古蜀文化,看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拍摄过程中,杨漫还第一次亲见挖掘坑里考古学家工作的样子,这是她印象最深刻的细节。留学期间,杨漫一直觉得中国人很勤奋,通过这次拍摄活动,她更加体会到了这一点,并用镜头记录了下来。“他们有耐心极了,不停地探索未知,即便不知道下一步能否有新发现。这是中国人的特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说,对于中国人熟悉的三星堆,外国青年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诠释方法,令人惊喜。“相信对参与项目的中外青年学子来说,这也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文化之旅。”向云驹说。
来源:瓦房店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国内新闻
地址:瓦房店市西环街二段108号
网站法律顾问:辽宁昌信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李明昌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0642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00021
互联网视听节目转播类服务备案号:辽备2017001号
瓦房店广播电视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1-85633004 举报邮箱:wfdtvzbs@163.com​